烏魯木齊,通稱烏市,舊稱迪化,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國務院批複確定的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麵向中亞西亞的國際商貿中心。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7個區、1個縣,總麵積14216.3平方千米,建成區麵積43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50.58萬人,城鎮人口261.57萬人,城鎮化率74.61%。
烏魯木齊方言有中原官話、蘭銀官等。同時還有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等多種民族語言。由於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市民大多都講普通話。
宗教新疆國際大巴紮
曆史上的新疆一直就是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至20世紀中期,新疆共有6種宗教,即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東正教。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等7個民族普遍信仰伊斯蘭教,漢、蒙古、錫伯、達斡爾等民族中的一些人信仰佛教(包括藏傳佛教),漢族中的一些人信仰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信仰東正教的主要是俄羅斯族。另外,還有一些民族如滿族、錫伯族中的一些人信仰薩滿教。[1]飲食建設中的烏魯木齊會展新區
飲食習慣西域香味濃烈,各種食品色香味俱佳。烤羊肉串已風靡全國,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饌。吃法別致的抓飯、手抓羊肉是少數民族最喜歡的食品,也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必備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饢、烤包子、拉麵、油饊子、油塔子、薄皮包子、奶茶,則是少數民族的傳統食品。牧區的少數民族能將牛奶、羊奶加工成八九種奶製品,或香或甜或酸,都帶有濃鬱的奶味。用馬奶發酵而成的馬奶子酒微噴酒香,清涼適口。[2]節日新疆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的主要節日是古爾邦節和肉孜節。每逢古爾邦節和肉孜節,維吾爾族男性合著納合拉鼓和嗩呐的強烈節奏,要熾烈地跳薩瑪舞。各兄弟民族還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節日和慶典,如哈薩克族每年在春分時節要過“那吾魯孜”節;蒙族每年7、8月間舉行的“那達慕”大會;錫伯族一年一度的“四·一八”西遷紀念日和農曆正月十六的“抹黑節”;塔吉克人每年春播時要過“播種節”,每年齋月前一個月,還要過兩天“巴羅提節”(燈節);“撒班節”又叫“梨頭節”。[3]
地名由來因“迪化”為“啟迪教化”之意,有大民族主義色彩,1953年根據政務院關於更改具有歧視少數民族含義的地名的決定,改為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也有認為此說係訛誤;一說,係古代和田塞語,意為“柳樹林”;另一說係源自“烏—壘(輪)—台”,即唐代的“輪台”一名)。舊為厄魯特蒙古的遊牧地。[4]
地域文化建設中的烏魯木齊高鐵新區
新疆古稱西域,曆史上烏魯木齊就是古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鎮,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是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薈萃之地,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特質,其特點是開放、熱情、豪爽和奮進,是中亞地區最具活力的城市。作為中國文化體係、印度文化體係、伊斯蘭文化體係、歐美文化體係的匯集之地,十幾個民族在這裏繁衍生息,廣融博匯,造就了具有世界性的燦爛輝煌的文化,維吾爾音樂之母——十二木卡姆、蒙古民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像世界上其他英雄史詩一樣,在東方文化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民族風俗異域風景
少數民族的服飾色澤豔麗、五彩繽紛,華麗堂皇,種類繁多。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婦女愛著彩色連衣裙,戴鮮豔或潔白的頭巾,喜愛耳環、耳墜、項鏈、手鐲、戒指等裝飾物,顯得雍容華貴、儀態萬方。男性愛穿西服、繡花襯衫或袷袢等。維吾爾族男子還多喜歡在腰間係一條腰帶。戴繡花帽幾乎是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共同愛好,但又隨民族與地區不同而互有差異。如維族男女都喜歡戴繡工精致的小花帽;哈族姑娘喜戴貓頭鷹羽花帽;柯爾克孜族青年婦女則喜歡戴紅色絲絨圓頂花帽;塔塔爾族婦女尤喜歡戴鑲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愛戴呢料大沿禮帽,顯得瀟灑大方;回族男性則為黑白小圓帽,顯得整潔莊重。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歡穿長統皮靴。每逢喜慶節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裝,色彩斑斕。[2]地標建築中天廣場
中天廣場
(小西門中信銀行大廈)位於烏魯木齊核心區位周邊大型建築林立、以中天廣場為中心向外輻射、構築首府CBD核心。中天廣場高度為229.99米共59層,地上56層,地下3層,總建築麵積約11萬平方米。 是烏魯木齊現有最高的大廈,是新疆和國際中亞五國所在的中亞地區第一高度地標。[5]參考資料1. 民族宗教 [引用日期2014-04-16]
2. 民族風俗 [引用日期2014-04-16]
3. 節日慶典 [引用日期2014-04-16]
4. 烏魯木齊市曆史沿革 [引用日期2018-03-20]
5. 中天廣場 [引用日期2018-05-08]
本文章由頭條百科用戶用戶農夫、aditi朱娜、巛lucky、老六loves、橙色風暴加油、醋美沙朵美參與編輯。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评论
谷歌留痕
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
谷歌留痕
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